下载APP

黄帝内经,五行与五脏的关系
时讯 2024-03-25 国医良方

微信图片_20240325091149.png

  《黄帝内经》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主要阐述了五行与五脏的关系:

  五行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

  五脏: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

  东方青色,入通于肝,开窍于目,藏精于肝

  南方赤色,入通于心,开窍于耳,藏精于心

  中央黄色,入通于脾,开窍于口,藏精于脾

  西方白色,入通于肺,开窍于鼻,藏精于肺

  北方黑色,入通于肾,开窍二阴,藏精于肾

微信图片_20240325091155.png  

  1,五行与五脏相生相克

  五脏相生:

  中医讲“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、水生木”,这里的“生”,含有滋生、助长、促进、支援等意思。

  五脏相克:

  中医讲“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,金克木”。

  表现在人体中就是:

  肺(金)气清肃下降,可以抑制肝(木)阳的上亢,即金克木;

  肝(木)的条达,可以疏泄脾(土)的壅郁,即木克土;

  脾(土)的运化,可以制止肾(水)的泛滥,即土克水;

  肾(水)的上济,可以防止心(火)的亢烈,即水克火;

  心(火)的阳热,可以制约肺(金)清肃得太过,即火克金。

微信图片_20240325091200.png

  2,五味与五行和五脏相互对应的关系

  这种对应关系在中医学中用于指导饮食调养和治疗方法。以下是具体的对应表:

  酸味对应木,与肝相合。

  酸味食物如梅子、石榴等,可以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。

  苦味对应火,与心相合。

  苦味食物如苦菜、苦瓜等,能泄火、除湿和利尿。

  甘味对应土,与脾相合。

  甘味食物可以补养气血、补充热量、解除疲劳。

  辛味对应金,与肺相合。

  辛味食物有助于宣发清肃,如葱、姜等。

  咸味对应水,与肾相合。

  咸味食物如海产品、豆类等,能滋润和向下。

  此外,五官也与五脏有直接联系:

  肝开窍于目,心开窍于舌,

  脾开窍于口,肺开窍于鼻,肾开窍于耳。

  这表明五味不仅与五脏相合,还与五官有直接的联系,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态。

  中医学中的这种五味与五行、五脏的对应关系,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辩证观,也为中医的饮食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。

  通过合理搭配五味,可以达到调和五脏、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。

微信图片_20240325091204.png

  3,五行与五脏之间的具体对应关系

  五脏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,包括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它们在中医学中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相应的情志活动。

  1. 木对应肝:肝脏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主疏泄的器官,具有条达、舒展的特性,与木的生长、升发特性相似。肝与胆相表里,开窍于目,因此胆、筋、目也属于肝系统,属“木”的范畴。

  2. 火对应心:心脏在中医中负责推动血液循环并温煦全身,具有温热、升腾的特性,与火相近。心与小肠相表里,开窍于舌,故小肠、脉、舌属于心系统,属“火”的范畴。

  3. 土对应脾:脾在中医中主运化,提供营养给全身,具有生化承载的特性,与土的受纳、承载特性相似。脾与胃相表里,开窍于口,所以胃、肌肉、四肢、口属于脾系统,属“土”的范畴。

  4. 金对应肺:肺在中医中负责呼吸和宣发清肃的功能,具有变革、肃杀的特性,与金的清洁、收敛特性相似。肺与大肠相表里,开窍于鼻,因此大肠、皮毛、鼻属于肺系统,属“金”的范畴。

  5. 水对应肾:肾脏在中医中主掌水液代谢和储藏精气,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,与水的润下、滋养特性相似。肾与膀胱相表里,开窍于耳,所以膀胱、骨、髓、耳及二阴属于肾系统,属“水”的范畴。

  五行与五脏的配对不仅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内部器官功能的理解,还指导了中医的诊断治疗过程。例如,中医通过调整五味、五色与五脏的关系来达到养生和治疗的目的。

 微信图片_20240325091212.png 

  放在四季养生中,

  五脏相生的道理就更好理解了。

  比如说,按照中医的道理,

  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五脏,

  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五季。

  五行五位分别对应着五脏,

  (春,东)木对应肝,

  (夏,南)火对应心,

  (长夏,中)土对应脾,

  (秋,西)金对应肺,

  (冬,北)水对应肾。

  春天过后是夏天,木生火就是肝生心,肝藏血以济心,春天若能把肝血养好,夏天暑热、阳气太盛的情况就能减缓,气血就容易平衡。

  同样的,秋天过后是冬天,金生水,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,为冬天阳气的伏藏打好基础。

 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,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,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。

  古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即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相互生长、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。

  古人们对自然规律有深刻的认识,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天地气候的变化而变化,从天地之道而生。

  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,究其实质而言,都和自然界的各种信息相应和,承认并尊重这种联系,是人们生存的前提和基础,而懂得自然规律,追随天地节奏而动,才是对生命科学认识的最高真谛。

  延年益寿、安度百年,

  关键在于顺应自然而养生。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