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APP

人生重要一课:摆正自己的位置
时讯 2024-06-18 世界文摘

  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有智慧的人,能够认清自己,知道自己是谁,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在何处。很多时候,人生的许多烦恼,多是由于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造成的。

  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,才不会忘乎所以,迷失方向;只有知道自己所处何处,才知道哪些可为,哪些不可为。

微信图片_20240618073810.jpg

  1

  摆正自己,在上不倨傲

  演员陈道明说:“上山的人,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,因为别人风光过,而你还在山下。山上的人,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,因为不定什么时候,山下的人会爬上来,一定要做好自己。”

  一个人越有本事,反而会越谦卑,因为他见识过更加广阔的世界,知晓了自身的渺小。

  《吕氏春秋·下贤》中记载了一则“齐桓公见小臣稷”的故事。

  春秋时期,齐桓公为了实现霸主大业,大开贤路,召集天下人才。

  地方官在报告中说,有一名为稷的小官很有才能,但不愿入朝为官。齐桓公决定亲自去拜访他,结果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见到。

  随从说:“您作为君主见一个平民,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见到,可以停止了吧。”

  齐桓公说:“不然。士之骜爵禄者,固轻其主;其主骜霸王者,亦轻其士。纵夫子骜禄爵,吾庸敢骜霸王乎?”那些看不起爵位俸禄的士人,当然会轻视他的君主;他的君主如果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地位,当然也会轻视士人。纵然小臣稷看不起爵位俸禄,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?

  直到第五次拜访,齐桓公才见到小臣稷,小臣稷被齐桓公礼贤下士的诚心打动。

  天下诸侯听说后,说:齐桓公对待平民百姓尚且能够谦虚退让,是可以建立起霸业的。于是一个接一个地来朝见齐桓公。

  无论身处何位,保持谦逊,懂得知人善任,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知识,才能不断进步,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能力的边界。

  所谓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。”没有深厚的德行却身居高位,最终的结果,只能害人害己。

  地位越高者,只有愈加谦卑,愈加严于律己,修养德行,方可日益精进,行稳致远。

  2

  摆正自己,熟不逾矩

  《增广贤文》中说:“相逢好似初相识,到老终无怨恨心。”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,是熟不逾矩。

  有的人,一旦与对方关系亲密了,便“近之则不逊”,肆意拿对方的短处开玩笑。若对方介意,他们便会指责“心胸狭隘”、“开不起玩笑”。

  “玩笑”若令对方觉得不好笑,就不再是“玩笑”了。

  孔子说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一个人,只有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感受,才能让关系长久、和谐。

  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,一味任性地挑剔别人,或不切合实际地要求对方,不考虑对方的难处,只会让他人敬而远之。

  《人与永恒》一书中写道:“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界限,而一切麻烦和冲突都源于无意识中想要突破这界限。”

  长久的关系从不是不分你我,以交情之名,行冒犯之实,而是适当保持距离,给彼此足够的空间和自由,而是行事有度,熟不逾矩。

  于陌生人,敬而有礼;于朋友,亲而有疏。摆正自己的位置,保留好三分客气,是最佳的人际交往状态。

微信图片_20240618073819.jpg

  3

  摆正自己,不管“闲事”

  《格言联璧》中说:“静坐常思自己过,闲谈莫论他人非。”

  有些人自己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好,却总是热衷于去谈论别人的私事。

  言语虽然无形,有时候,却比刀剑伤人更深。

  口德即品德,知人不评人,知事不声张,是一种善意。

  丙吉是汉宣帝时期的宰相,他被称为“问牛宰相”。

  一年初春,丙吉在长安见一群人在斗殴,他未去制止,挥挥手让车夫继续前行。刚出城,丙吉看到一个农民赶着一头牛归来,此牛健壮,拉车却吐舌喘息,显得十分吃力,丙吉竟要求停下车子去询问。

  丙吉的做法令人困惑,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“糊涂宰相”。

  丙吉后来解释了他的行为,他认为街头有人斗殴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责,身为宰相不该管,他该关注的是官员政绩,做到赏罚分明。

  至于为何关心那头牛,丙吉继续说:这头牛的情况不同。当下是春天,天气不应该太热,但这头牛并没有走太远的路,却热得吐舌喘气,这说明今年的气节可能会不正常,如果没有预备,恐怕会造成严重的灾害。

  众人听后恍然大悟,纷纷佩服丙吉“知大节、识大体”的智慧。

  摆正自己的位置,守住自己的初心,是成年人最大的自觉。

  杨绛说:“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,阶下有人在仰望你,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,你抬头自卑,低头自得,唯有平视,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。”

  “人生若白驹过隙,忽然而已”。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、精彩,方能不负年华、不负自己。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