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APP

开口前,少否定自己
时讯 2025-05-28 世界文摘

  守好内心的秩序,方能守住节奏。

白条.jpg

  或许,你曾在无数个瞬间“嫌弃”过自己嘴笨: 明明早已在心里打好草稿的话,说出口却立刻变了味儿;

  有时话说到一半儿,大脑会突然一片空白;

  经常在争论过后不断自责:当初要是这样说就好了......

  可每当情景再现时,又会一次次地重蹈覆辙。

  生活中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语言是媒介。

  表达得当,则沟通顺利,节约精力;表达不到位,却往往事倍功半,消耗感情,甚至种下芥蒂。

  学会把话说在点子上、说到对方心里去,是人际交往的必修课。

白条.jpg

  1

  有话不敢说,是自我限制太多

 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“限制性信念”,是指那些阻碍人生获得成功快乐的想法和念头。

  很多时候,我们在和别人沟通时总是小心翼翼,生怕说得多便错得多。

  这份有关自我表达的限制性信念,往往来自于太过在意别人目光、或心中执念太深。

  因为太过在意别人的目光,所以总想让说出口的每句话都显得恰如其分,于是有话也说不出口。

  或许是会上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,担心被同事嘲笑想法不成熟;

  或许是在饭桌上不敢轻易开玩笑,担心突然冷场;

  也或许是在聊天中不敢“有话直说”,担心一句话说不好得罪人。

  孰不知,对自己限制越多,反而越来越不敢轻易把真实想法讲给别人听。

  生怕真实的自己太脆弱,而真实的世界又太苛刻。

  但实际上,每一个人总要在跌跌撞撞中成长,然后才会变得闪闪发光。

  想要学会自由地表达,其实并不难,真实地做回自己就好。

微信图片_20250528080824.png

白条.jpg

  2

  有话不会说,是内心秩序失衡

  如果你时常懊悔:“我当时应该这样说”“下次再发生同样的事要立刻说清楚”......

  不妨再试着多问自己一句:“为什么想说的话却没能立即说出口?”

  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不是有话不会说,而是总被别人的情绪牵着走,乱了节奏,又忙着解释与争论,失了分寸。

  沟通如博弈,谁先稳住情绪,谁就能掌握话语的主动权。

  所以,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生活中,真正的表达高手一定都是“情绪冷却剂”:

  面对气急败坏的同事,他们选择先安放好自己的情绪,就事论事,直面问题本身;

  面对产生误会的朋友,他们选择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矛盾,主动沟通,坦诚相待;

  面对生意场上的伙伴,他们选择情绪让步,也坚守底线,不疾不徐地推动沟通,实现双方互利共赢。

  越是急事,他们越要慢慢说,越是大事,他们越要细细谈。

  正应了那句:“喧闹任其喧闹,我只淡然一笑。”

  说到底,有话不会说,欠缺的不是表达力,是情绪把控力。

微信图片_20250528080843.png

白条.jpg

  3

  从心出发,让沟通不再费力

  在人与人之间互动频繁的今天,沟通中吃的苦,大多源于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。

  想说的很多,准确说出口的却很少。

  所以,我们就更需要掌握一套“反内耗”的沟通方法:

  (1)保持觉察,探究行为背后的动机

  如果说出口的话,总带有一丝附和的味道,或许是因为你习惯了讨好别人,避免和他人发生冲突;如果在发言的瞬间,大脑突然一片空白,或许是因为太过紧张,过度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......

  想要提升表达力,就不能只关注表达方面的问题。

  我们需要做的,是保持对问题的觉察,细究问题背后的人生课题,先把自己的“心”历练好。

  (2)按下暂停键,留足情绪冷却的时间

  在沟通中,为自己的情绪留有余地十分必要。

  比如,一旦发觉对方的情绪密度过高,自己难以招架时,可以刻意减缓说话的速度,或者在下一次开口说话前先停顿几秒钟,为头脑留足冷静的空间。

  与人沟通时,70%是情绪,30%是内容。

  做好情绪管理,就是在进行有效沟通。

  (3)结论先行,摆脱不会表达的困扰

  有人曾提出“结论先行”的概念,就是在表达观点的时候,优先说出结论。

  举个例子,当遇到不可抗力导致工作无法如期完成时,可以尝试这样向领导汇报:“领导,原定于今日完结的某项工作,可能需要推迟一天向您交付成果,原因如下:......”

  如果你在汇报工作前不知如何开口,那么直接阐明结论,或许会帮你免于内耗。

  结论先行的表达方法,也能帮助自己理清论述思路,提升语言说服力。

  提升表达力不是目的,活出自己的内生力量才是关键。

  开口前少否定自己,我嘴说我心,认真说真话,方能自在前行;交流时多关注自己,守好内心的秩序,方能守住节奏。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