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7月22日的“2025可信云大会”上,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重磅发布了《云计算蓝皮书(2025年)》。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对报告进行了解读,以前瞻性视角研判云智融合、全栈创新等未来趋势,为政府决策、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提供参考框架。
全球竞速:云战略成为国家竞争力核心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发展,全球各国纷纷将云计算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:
各国纷纷将云计算上升为国家战略:
美国推进“云智能”战略,2025年初启动“星际之门”项目,联合OpenAI、甲骨文等巨头投资千亿美元级AI基础设施;
欧盟通过《数字欧洲工作计划》追加7.627亿欧元投入云计算与AI,并通过“地平线欧洲”计划强化技术主权;
亚太地区积极布局,日本推动政务云应用,韩国投资1219亿韩元发展云技术,泰国实施“云优先”政策;
中国持续强化政策引领,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云计算发展,推动技术融合与行业应用深化,助力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。
在这一轮全球竞赛中,云计算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,成为 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基础设施 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。
中国市场增速领跑,AI云成破局关键
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8288亿元,同比增长34.4%,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。其中:
公有云市场6216亿元(增长36.6%);
私有云市场2072亿元(增长29.3%);
在量子计算、区块链、AI等技术融合推动下,预计2030年中国云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。
市场呈现三大特征:
政策驱动升级:云计算政策从基础应用导向转向新技术融合赋能。国家层面推动云计算在环保装备、医药工业等传统行业渗透,23个省市出台智算云专项政策。
AI云引领增长:智算服务和智能体成为核心驱动力。2024年公有云IaaS市场增长的800亿元中,智能算力需求贡献超70%。SaaS市场因企业级应用智能化爆发,增速从23.1%跃升至68.2%。
厂商格局分化:阿里云(36.7%)、天翼云(17.7%)、移动云(16.9%)领跑IaaS市场。头部厂商通过AI云布局拉开差距,中腰部厂商则深耕垂直行业和高性能计算场景。
2025云计算十大关键词
定义产业未来
中国信通院同期发布 “2025云计算十大关键词”,由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解读,精准勾勒出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:
超大规模智算集群:支撑万亿参数模型训练,加速下一代AI产业发展;
大模型推理云服务:性能持续提升,AI Token成本不断优化;
智能体:向Agentic AI跃迁,重构企业智能化新范式;
大模型工程化交付:AI云助力大模型落地,全栈专业交付服务价值凸显;
大模型一体机:构建AI普惠新生态,赋能多场景深度落地;
云终端:成为云计算触达用户的关键载体,重塑终端智能生态;
智能混合云:高效训推大模型广泛部署,实现行业落地赋能;
云卓越架构:解决深度用云难题,五大支柱协同提升服务效能;
央国企“云+AI”: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智能化云上应用;
云计算出海:企业加速海外布局,全球化战略开辟增长新蓝海;
何宝宏强调:“AI、大模型等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,云计算已成为企业主动拥抱智能、激发第二增长曲线的先决条件。”
安全挑战:产业繁荣背后的隐忧
在云计算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,一系列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:
数据控制弱化
用户对数据的直接控制力减弱,重要数据存储在云端虽节省了本地空间,却带来了跨境传输、存储位置不透明的风险。
信息安全漏洞
黑客攻击、内部员工违规操作以及跨国数据流动的法律责任界定模糊,都使得数据保密面临严峻挑战。
数据完整性风险
分布式存储虽然提高了效率,但兼容性问题、性能波动等影响了用户体验,硬件故障可能导致部分数据永久丢失。
针对这些挑战,蓝皮书提出系统性改进方案:
用户数据控制:引入“数据地图”功能,让用户清晰掌握数据存储位置;增设“数据保险箱”,允许用户自行加密关键文件;制定统一的数据迁移标准
信息安全保护:推广银行级加密技术;实施“最小权限”原则;建立国家级云安全认证体系
数据完整性保障:开发智能校验系统;实施跨地域冗余备份;建立快速恢复机制
未来已来:云智融合定义“十五五”数字经济基座
展望“十五五”时期,云计算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:
深度融合: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将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,形成 “云为基座、智为引擎” 的新型技术架构,推动数字技术迈向系统性变革。
市场扩张:全球云计算市场将保持 20%以上的年增长率,AIIaaS等服务模式成为主流,智算云服务占比将大幅提升。
边界拓展:随着量子计算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融合革新,云计算的边界将进一步扩展,形成智能化、场景化、全栈化的技术底座。
最终,云计算将超越单纯的技术平台,成为重塑全球数字竞争格局的战略性基础设施,深度赋能各行业全链条,助力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领域构建新优势。
蓝皮书结尾强调:“云智融合不仅是技术演进的方向,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。在享受云计算带来的便利的同时,确保数据安全与完整性,将是未来产业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