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是应当被尊重的独立个体,而不该成为我们随口谈论的对象。
如今,许多父母的生活重心几乎全部围绕着孩子。日常的忙碌与牵挂,大多也与孩子相关,以至于遇到熟人,总忍不住想聊聊孩子的话题。
作为家长,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成长,也要为他们维护应有的形象、边界与内心感受。
孩子是应当被尊重的独立个体,而不该成为我们随口谈论的对象。
事实上,关于孩子的许多事情,并不适合轻易向外人分享。因为我们永远无法预料,这些无意间说出的话,会被别人如何理解,又将在孩子心中激起怎样的涟漪。
01 不要放大孩子的缺点
不少父母在与人交谈时,会不自觉地说起孩子的“问题”:
“他一点都不爱学习”
“做事总是拖拖拉拉”
“特别情绪化,动不动就发脾气”
“从来不知道让着弟弟妹妹”……
这些话或许反映了某一刻的真实,但当我们反复去想、不断对外讲述,这些“缺点”就会被一次次强化,逐渐固化成我们心中对孩子难以改变的印象。
有时候朋友还会附和一句:“听起来确实挺让人头疼的”。这种认同,无形之中加深了你对孩子“就是这样”的认定。
你可能嘴上说着轻松,心里却越想越焦虑。回到家,看孩子哪里都不顺眼,甚至一点小事就能引爆情绪。
我们越是重复强调孩子的不足,就越像拿着放大镜对准那些缺点,不断放大它们。
久而久之,这些评价就变成了贴在他身上的“标签”,让你难以客观、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孩子。
其实,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难免会有各种问题,“不完美”本就是成长的常态。
任何父母想要“吐槽”,都能列出一堆不满。但这些情绪,更适合放在心里,或在家庭内部沟通,而不必对外宣扬。
与其反复盯着孩子的短处,不如多关注他们的优点,主动发现和激发孩子的潜力。
越是把目光聚焦在积极的一面,孩子才越有可能在鼓励与欣赏中茁壮成长。
02 孩子其实都听得见
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往往是模糊的。
他们并不清楚“我是谁”,很多对自己的理解,最早是从父母的话语中逐渐建立的。
我们总以为孩子在玩、在写作业、在发呆,不会留意我们和别人的对话。
但事实恰好相反:那些我们以为他们没留意的“随口一提”,孩子往往听得特别认真。
尤其是谈到与他们有关的内容,孩子会下意识地竖起耳朵。他们可能不说话,但却默默记在了心里。
一句无心的评价,可能会深植于孩子的内心,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他们对自己的定义。
年幼的他们尚未学会自我辩护,更不会说“其实我不是这样的”;他们只会全然相信父母的话,认为父母说的都是对的。
当他们听到父母在别人面前这样描述自己,他们会在心里对号入座,默默接受:“原来我就是这样的人。”
标签一旦被贴上,孩子就会不知不觉活成那个标签所说的样子。
你越说他懒,他就越不愿动;你说他没耐心,他就更容易放弃;你说他学习不认真,他就真的更不爱学习。
父母的话语,其实就是给孩子最早的“人生剧本”。
我们说的话自带力量——是让孩子负重前行,还是助他们勇敢前进,取决于我们如何表达。
03 孩子的优秀,也不必大肆宣扬
那缺点不说,优点总可以讲了吧?
建议是:也尽量少说。
如果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全能学霸、聪明乖巧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也许会真心夸一句:“真厉害!”
但如果这个孩子是你身边同事、朋友或亲戚家的,心里的感受可能就复杂了些。
不可否认,有些人会真诚地为别人高兴;但也有很多时候,面对身边人的“特别优秀”,人性中那点比较、竞争甚至失落,是很难彻底避免的。
人往往不自觉地会和那些与自己“差不多”的人做比较。
如果你总是高调分享孩子的优异成绩、出色才艺、各种荣誉,听到别人耳里,可能会激起微妙的心理。哪怕对方嘴上称赞,心里也未必舒服。
刻意展现的“优越感”,容易让人产生距离,甚至反感。
尤其是在孩子尚未成熟的时候,过早被过多关注、被背后议论,可能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压力。
真正的幸福,不必让全世界都知道。能安静地珍惜、由衷地感恩,就已经足够。
孩子的优秀,不该是我们换取羡慕的筹码,而是一份值得低调呵护的美好。
低调,才是对孩子最温暖的保护。
04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
很多人在聊起孩子时,语气和态度就像在评价一件属于自己的“物品”:“他怎么又不听话”“她这次总算考好了”,仿佛理所当然可以随意评头论足。
毕竟,“我”的孩子,我生我养,自然有权说他、评他、定义他。
在很多家庭中,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“绑定”关系。
如果孩子成绩优异、乖巧懂事、考上好学校、找到好工作,父母就觉得脸上有光,恨不得逢人就讲,仿佛“孩子的成功”就是“自己的荣耀”。
而如果孩子调皮、叛逆、学习差,甚至行为出格,家长又容易在外人面前反复诉苦,好像是在证明自己的付出与委屈,换取理解与同情。
无论是炫耀还是抱怨,本质上都是将孩子当作了一种“谈资”。
但我们很少认真思考:
孩子是独立的人,他们有自己的尊严、感受与隐私,也应当得到尊重。
他们不是我们的附属,更不是可以随意被讲述的对象。
当我们未经孩子允许,把他们的优缺点、情绪起伏、行为问题当作话题聊出去,其实已经在无意间侵犯了他们的隐私。
就像我们自己,也不希望被人随意议论私事和糗事。孩子的世界,同样需要边界和保护。
真正的尊重,是从心底将孩子视为一个完整的、有尊严的人,而不是一个“为自己争面子”的工具。
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,也不是用来填充社交对话的素材。
他们是一个个鲜活、敏感、正在成长的独立的人。
愿我们在每一次开口之前,都能多一份觉察与克制,少一点评判和标签,给孩子更多真正的理解与尊重。
来源:瑞秋三思